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动态 > 精品是时间加 才华“熬”出来的

精品是时间加 才华“熬”出来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9-01-10 10:46:26      浏览次数:       [ ]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赵强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洱的长篇小说新作《应物兄》,被媒体和评论界称为当代升级版的《围城》,备受关注。据报道,这是一部85万字、花费作家13年时间创作而成的书。作品中光人物就写了70多位,这些人物遍布政、商、学、媒体、寺院、江湖、市井,书中涉及中外典籍500余种,书中或展示、或引用、或杜撰、或调侃的诗、词、曲、对联、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小说、影视、民谣等,更是密集出现。

从这个文学界、出版界的盛事,笔者不禁想到,在如今的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能保持一颗不变的心,坐下来认真写作、奋力写作的作者还有多少人呢?在不少出版机构每年都在奋力完成年度利润指标和造货、发货、回款码洋,又有哪家社,像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千年等一回”呢?

笔者一直在出版业工作,见过不少作家,近几年来见的作者都是一脸匆忙状,不是在写作上急就章,就是早已改弦易辙去干别的事了。有的作家给我的书稿,且不说随处可见的错字病句,就是书稿中出现的诸如引用的典籍、观点、史料等,也随处可见错误。有的作家干脆直言不讳地说:“您就给修改吧,我没有时间改。”结果,笔者对很多书稿都是大改大修,所费心血,不亚于一次创作。

然而即使这样,并不是所有上市的出版物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精致品”,快餐式写作、快餐式出版,可以想见,有些近乎“注水”的出版物,怎么能经得起读者检验?记得去年有媒体报道过,中国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多达9000余部。这种现状,明显超过了中短篇所占的比重。有专家指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长篇创作出版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这种现象背后,是文学界、出版圈发自作者内心或是外部市场各种“迫切之情”,交织而成的“长篇焦虑”。的确,当我们的作家都在那里急急忙忙地炮制长篇巨制时,有没有想到,这种快速写作、快速出版的作品,读者还会买账吗?

作家应当是人生的导师和生活的大学问家、大智慧家。如果自己都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思考,就急忙把所谓的思考搬出来“教育读者”,读者也不会追捧!一句话,文化精品都是耗费大量时间和才华“熬”出来的。

此时,笔者想到了著名作家路遥对待写作的态度。在写作《平凡的世界》前3年,他阅读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读了政治、哲学、经济、历史等著作,读了农业、商业、工业等知识性的小册子,以及养鱼、养蜂、气象、风俗等五花八门各种书籍。然后,他又进行了艰苦的体验生活。路遥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各地,有时就和衣睡在饲养室或茅草棚里,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他都努力触及,并详细记录了境内的民风民俗、植物作物、家禽牲畜等情况,以补充生活素材。由此可见,优秀的作品都是千锤百炼得来的。没有披肝沥胆的生活储备和知识储备,就不会有才华横溢的作品问世。

因此,李洱的《应物兄》的出版,不但对我们的作家来说是一个楷模,对出版业如何深入打造精品力作,也极具示范意义。

 

 

上一篇:中版集团提出加强主渠道营销
下一篇:订货会高层论坛聚焦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