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发协组织研讨会 柳斌杰致辞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章红雨      阅读:184次

本报讯 (记者尹琨)9月23日,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民营书业工作委员会主办的“Books New+书业新生态——面向未来的思考”2020聚焦科技创新推动出版发行、教育新生态研讨会在京举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李金华出席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致辞。与会嘉宾围绕如何推动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用好技术为出版赋能

数字文化产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异军突起,直播、短视频等书业新业态发展迅速。柳斌杰在讲话中用“四个创新一个聚焦”强调出版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包括民营书业在内的出版行业要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平台、创新管理,聚焦新技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从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4个方面构建新的传播体系。出版和教育都是传播文化科学,是立德树人的基业,出书教书相伴同行,唯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综合分析了出版业融合发展的6个特点,包括商业模式升级、出版机构向知识服务转型、多媒体阅读成为趋势、版权教育新模式日趋成熟、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可视化学术出版模式初步形成。在他看来,融合出版由不得做与不做,而是必须融入的趋势。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传统出版与先进技术有效对接、优势互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民营书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登权说,要更好地发挥书业的内容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把书业的传统优势转化为融合发展的竞争优势,以此实现优质内容资源的最大化传播。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从走出去角度对融合出版的分析引发与会人员的思考。他说,网络以传输快捷、受众广泛、多媒互动、海量储存、内容丰富的特性,显示出极强的传播能力。要注重把纸质出版与数字读物结合起来,使走出去更具融入性。

针对技术如何为教育出版赋能,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蔡可认为,可以用可视化、多样化的融媒体资源开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深度学习。比如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网页链接、二维码等形式的一体化资源,拉近学习与所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建构出开放的问题解决环境。同时可以调用出版资源,构建完整的学习体验。通过收集学生学习数据,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设计。

教育出版内容不只是知识

当天的研讨会,讲成绩也说问题。“教辅出版存在同质化现象。”蔡可说,目前市面上的教辅多按必备知识、背景知识、考点分析、单篇测评、单元测评等结构编写,容易出现知识碎片化的问题,让学习等同于做题,甚至造成学生过度刷题的问题。

在他看来,智能时代,面对教育目标从知识到能力、素养的转变,教育出版中的“内容”,不只是知识,也包括怎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进而引入更广泛的内容。教育出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潜能,让教育出版能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多样化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浩英也认为,教育出版不能把孩子排除在外。比如出版职业生涯规划类的图书,要让孩子能从中看到人生目标,激发自己的内在动能。在选题方向上,家庭教育类图书不少,但家庭建设类图书呈现空白状态。

从教育出版对全民阅读的推动角度,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说,应深刻理解出版事业与教育事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出版、教育与全民阅读共生共存。出版物能够服务教育,服务全民阅读,教育也需要出版的支撑,同时还要为阅读力的提高发挥作用,使得全民都能通过阅读接受教育。

艾立民认为,对于从事教育出版的企业来说,出版更多具有原创内容的优秀图书,提升青少年的阅读质量,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